醒心琴韵

   
 

 

 

 

 
摩尼天虹

一、琴文化的起始
二、春秋战国,琴文化的第一个辉煌时期
三、汉魏两晋,琴文化的高度繁荣时期
四、隋唐两宋,琴文化的全面兴盛时期
五、元明清,琴文化的成熟时期
六、琴文化的现代概况
 

二、春秋战国,琴文化的第一个辉煌时期

(一)中国各家思想的高度发达时期

(二)琴文化的第一个辉煌时期

  (1)琴的使用在春秋时期已是普遍现象

  在《诗经》中,有很多处都有琴的记载。如“窈窕淑女,琴瑟友之”。“琴瑟在御,莫不静好”。“我有嘉宾,鼓琴鼓瑟”等等。

  而且,有关琴的记载在《诗经》的《小雅》中屡屡出现。可见当时(约公元前1000年左右)琴的演奏在民间已十分普遍了。

  这也就是说,距今三千年前,琴文化已在华夏大地广为流传。

  (2)春秋战国是琴文化的第一个辉煌时期

  春秋战国时期,琴的演奏在列国中已非常普遍,这一时期,关于琴的传说也很多。如:《阳春》《白雪》与《下里巴人》的故事、伯牙移情作《水仙操》、伯牙子期《高山流水》觅知音、钟仪不忘故土楚国感动晋侯、孔子游列国作《幽兰》等等,都是脍炙人口的佳话。

  (3)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琴家

  春秋战国时期,琴文化甚盛,也就自然涌现出很多不朽的大琴家,如成连、伯牙、师旷、师襄、孔子等。

  伯牙

  伯牙是约公元前600年前后的楚国人。其学琴于成连,三年不成。成连见其未能收敛精神,情志专一,便称自己的老师方子春在东海中,能移人情,于是带伯牙往东海蓬莱山。成连将余伯牙留在山上,自己乘船而去,长时不回。伯牙独处山上,“近望无人,但闻海上汩没崩澌之声,山林杳冥,群鸟悲号,怆然叹曰:‘先生将移我情!'乃援琴而歌之。”一曲终了,成连也乘船返回。从此,伯牙得悟琴之妙趣,遂成天下妙手。而伯牙就此所作的《水仙操》,则成为不朽名曲。

  关于伯牙《高山流山》觅知音的故事,更是家喻户晓。伯牙所作的《高山流水》,用以言志,“巍巍乎志在高山”,“洋洋乎志在流水”。然知音难觅,常人不能解其琴心。唯有子期能明了伯牙琴中所述志趣。于是,伯牙、子期结为知己。《高山流水》觅知音成为千古佳音。子期死后,伯牙自毁瑶琴,发誓再不弹琴,以报知音。伯牙对后世的影响,不仅在于其是琴门圣手,同时给人们留下的知音难觅的慨叹,也在人们的心中,长久地留下共鸣。也因伯牙《高山流水》觅知音的故事,使人们对琴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。

  师旷

  师旷(约公元前572年--公元前532年)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大琴家。他的作品《白雪》、《阳春》、《玄默》都有琴曲中的不朽经典。他的作品曲高而和寡。《阳春》《白雪》和《下里巴人》的故事,就是有关他的故事。乐师奏《阳春》、《白雪》,由于乐曲太过高雅,时人多无法欣赏;而奏《下里巴人》时,因其通俗,时人则能跟着哼唱。而《阳春》和《白雪》二曲,自古为高雅和寡和之代表。

  孔丘

  孔子(公元前551年—公元前479年)名丘,字仲尼,是春秋后期鲁国人。他是中国伟大的思想家、政治家、教育家,同时也是杰出的古琴音乐大家。孔曾向大琴家师襄学琴,对琴道有“鼓琴足以自娱”等见解。孔子以六艺(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、《易》、《春秋》)育人,提倡“兴于诗,立于礼,成于乐。”文人雅士,修习琴乐,以完善人格的风尚,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,是受到孔子的影响。孔子周游列国,没有国家肯重用他。在回国的路上,他见到幽谷中的兰花,发出慨叹:兰花本是香花之王,如今却藏于幽谷,正如贤德之人不得重视一样。于是,孔子作了著名的琴曲《幽兰》,以表达幽兰人不知,品格足高己的气节风范。这首《幽兰》,到如今还有很大的影响。

  (4)春秋战国时期的著名琴曲

  春秋战国时期所流行的著名琴曲有:《高山流水》、《白雪》、《阳春》、《玄默》、《幽兰》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