醒心琴韵

   
 

 

 

 


醒心文集 目录
 

历代琴人录

摩尼天虹

 

第一章 上古商周
第二章 春秋战国
第三章 秦汉魏晋

第四章 隋唐盛世

  一、李疑

  李疑,人称“ 连珠 先生”,隋朝琴家。 他创 作了《草虫子》、《规山乐》及三十六小调等琴曲作品,善弹《胡笳五弄》中的《竹吟风》、《哀松露》。

  李疑之琴名为“连珠”。这也是“ 连珠 先生”称谓的由来。以后“连珠式”成为古琴形制中的一种经典琴形。

连珠式琴

 

 

  二、贺若弼

贺若弼

  贺若弼(公元 544 年—公元 607 年)字辅伯,河南洛阳 ( 今河南洛阳 ) 人,隋朝将领,隋灭南陈时立有大功。后因认为隋炀帝招待突厥可汗过于奢华,与其他大臣私下议论,被皇帝得知,遂被诛杀。

  贺若弼多才,善于琴,曾作琴曲《良宵引》、《泛峡吟》、《越溪吟》、《清夜吟》、《叶下闻蝉》等。其中以《良宵引》最为后世所重。

  《良宵引》取意月夜轻风,良宵雅兴。曲风细腻委婉,清新恬静。明末严天池创建虞山派时,特重此曲。《良宵引》遂成为其代表曲目,在琴曲中相当流行。

 

 

  三、赵耶利

  赵耶利(公元 563 年 — 公元 639 年),曹州济阴(今山东曹县附近)人,南北朝晚期、隋及初唐时期大琴家。 因其琴艺绝伦,世人尊称他为“赵师”,并称他的琴学可以与司马相如和蔡邕相提并论。

  赵耶利曾修定整编琴曲五十弄,“削繁归雅,传之谱录”;所撰琴著颇丰,包括《琴叙谱》九卷、《弹琴手势图谱》一卷、《弹琴左手法》一卷。

  赵耶利对当时的琴派有深刻的认识,并有以下总结:“吴声清婉,若长江广流,绵延徐逝,有国士之风;蜀声躁急,若急浪奔雷,亦一时之俊。”这些总结至今仍符合吴、蜀两派的特点。

  在演奏技法上,赵耶利认为若仅用指甲,则“其音伤惨”,仅用指肉则“其音伤钝”,主张“甲肉相和,取音温润。”这种技法为后世广为采用。

 

 

  四、颜师古

颜师古

  颜师古(公元 581 年 — 公元 645 年)字籀,京兆万年 ( 今陕西西安市 ) 人,隋朝、唐初儒家学、经学家、文学家、历史学家。

  颜师古博览群书,学问通博,擅长于文字训诂、声韵、校勘之学;他还是研究《汉书》的专家,对两汉以来的经学史也十分熟悉。其在隋朝时为安养尉,唐初任朝散大夫、中书舍人,唐太宗时任中书侍郎、秘书少监,晚年为弘文馆学士。

  颜师古亦为琴家。他将东晋桓伊的笛子曲《梅花三弄》移植而成古琴曲。其曲以梅花为题, 以主旋律泛音三段,在不同音区演出,是谓三弄。梅花为花之最清者;琴为声之最清者。以最清之声写最清之物,仙风傲骨,敷荣生机,皆隐隐现于指下。以此写意君子之气节。琴曲《梅花三弄》不仅在唐代影响极大,而且是一首千古名曲。

 

 

  五、王通

王 通

  王通(公元 584 年 — 公元 617 年)字仲淹,隋河东郡龙门县通化镇(今山西省万荣县通化乡)人,是隋代山西的一位私人教育家,死后,弟子私谥为“文中子”。

  王通曾经“西游长安,见隋文帝,奏太平十二策,尊王道,推霸略、稽今验古”。但他没有受到重用,在同乡薛道衡的推荐下,才被授以蜀郡司户书佐、蜀王侍郎。王通并不满意,所以不久就弃官归乡,以著书讲学为业, 弟子众多。初唐名士杜如晦、魏征等,都是其弟子。

  王通善琴,曾作琴曲《古交行》、《杏坛》。

  《古交行》是表达对时人交友之心不古的感慨。所谓:以利相与者,利尽则争。以势相与者,势尽则反。今之交则势与利而已矣。有道之士慨今之不古若也。

  《杏坛》是模拟孔子杏坛弹琴而作,表达在政治上不得志,故设学以育人之心。

 

 

  六、郭元振

  郭元振(公元 656 年 — 公元 713 年)名 震,字元振,唐朝魏州贵乡(今河北大名北)人,十八岁举进士,后历任唐朝、武周重要将领,于巩固边塞防务立有大功,后于唐玄宗骊山讲武时,因军容不整而被流放新州(今广东新兴),后又被起用为饶州司马,病逝于途中。

  郭元振亦善于琴,曾作琴曲《春江曲》,以表达戍边将士家属对亲人的思念之情。

 

 

  七、李勉

  李勉(公元七世纪) 字玄卿,为唐高祖李渊第十三子李元懿曾孙。李勉以皇亲身份入仕,历任开封府尉、监察御史、河南少尹、京兆尹兼河南尹、广州刺史兼岭南节度观察使等职,晚年入朝为相,任吏部尚书,平章事。李勉为官清正廉洁,奉公守法,以严惩贪官污吏而著名。

  李勉善于琴,有琴著《琴徽字议》,还曾作琴曲《静观吟》,慨世之纷扰,世人见役于物而不复休息;表唯有静观,则心境澄清,外诱不扰;言浮云富贵,草芥功名之志;述吟风弄月之襟胸。

 

 

  八、唐玄宗

唐玄宗

  唐玄宗(公元 685 年-公元 762 年)即李隆基,称为 唐玄宗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,又称唐明皇,睿宗李旦第三子,曾与太平公主共同发动政变,拥其父睿宗即位,被立为太子,后受禅即位,改元开元。

  唐玄宗开元年间,社会安定,政治清明,经济空前繁荣,唐朝进入鼎盛时期,后人称这一时期为开元盛世。唐玄宗后期,由于安史之乱,唐朝开始走向衰落。

  唐玄宗是风流才子,精于琴,曾作琴曲《广寒游》,记述自己梦游月宫之事。其曲意趣高远,音调清越,飘飘然有独步太罗之想,凭虚御风之趣。

 

 

  九、董庭兰

  董庭兰(公元 695 年 — 公元 765 年),又称董大,陇西人,是盛唐时期最杰出的琴学大家。 其早年曾从凤州(今陕西境内)参军陈怀古学琴, 擅长弹奏《胡笳》,名扬天下。唐朝李颀的《听董大弹胡笳弄兼寄语房给事》诗,即是对董庭兰高超琴艺的写照。

  董庭兰把他擅长的《胡笳》经过整理,形成《大胡笳》、《小胡笳》二曲。二曲皆取意蔡文姬的《胡笳十八拍》。另外,他还有琴曲《颐真》,是他隐居山林后所作,以言“寡欲养心,静息养真”之境界。

  董庭兰在唐代享有很高的声誉。高适《别董大》中“莫愁前路无知已,天下谁人不识君”的诗句,就是其写照。

  董庭兰一生清贫,“不事王侯,散发林壑者六十载”,拥有琴人清高不群的气质。他的学生中,郑宥、杜山人也在当时很有名气。

 

 

  十、王维

王 维

  王维(公元 701 年-公元 761 年) 字摩诘,原籍在祁(今山西祁县),迁至蒲州(今山西永济),盛唐时期诗人、画家、琴家。苏轼曾评价王维说:“味摩诘之诗,诗中有画;观摩诘之画,画中有诗。”他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,由于其崇信佛教,故有“诗佛”之称,与“诗仙”李白、“诗圣”杜甫并提。同时,他也是中国文人画的奠基人。

  王维多才多艺,不仅精于诗画,亦善能于琴。他的《渭城曲》既是著名诗作,同时也是一首著名琴曲。其琴曲又名《阳关三叠》, 感慨人生聚少离多,临别之际,把酒三唱阳关,是描写依依惜别之情的经典之作。

 

 

  十一、李白

李 白

  李白(公元 701 年—公元 762 年)字太白,号青莲居士,盛唐时期大诗人,出生于西域碎叶城,五岁时,其家迁居绵州昌隆(今四川江油)。李白少年时隐居山林,后仗剑出蜀远游。他游历各地名胜,留下了很多不朽诗作。后来,李白被唐玄宗起用为官。他生性高傲,藐视权贵,对当时朝廷中许多黑暗现象不满,做诗决心归山,于是被“赠金放还”。此后,李白又开始远游生活,后病逝于当涂。

  李白醉心诗酒,好弹琴击剑。他以诗句描述自己“独抱绿绮琴,夜行青山间”。他不仅是个好弹琴的琴人,同时也写下了一些琴诗,如《听蜀僧睿弹琴》等。

 

 

  十二、曹柔

  曹柔(公元 730 年 — ?),盛唐时期琴家。他对琴文化的最大贡献,即是在前人的琴学谱著基础上首创了古琴减字谱。虽然减字谱到明朝才基本完善,但都没有离开曹柔减字谱的根基。

 

 

  十三、薛易简

  薛易简(公元八世纪)是盛唐时期与董庭兰齐名的杰出琴家,以琴待招翰林。他周游四方,广学各种琴曲,能弹奏大弄四十、杂曲小调三百, 其演奏曲目之广,为当时琴坛罕见。但他认为“多则不精,精则不多”,故只对其中的优秀琴曲精益求精,并不是每首都下同样的功夫。《凤翔千 仭》 是他特别善长的琴曲 。

  薛易简著有《琴诀》一卷,他在文中说弹琴“可以观风教,可以慑心魂,可以辨喜怒,可以悦情思,可以静神虑,可以壮胆勇,可以绝尘俗,可以格鬼神。”

  薛易简反对只讲究“用指轻利,取声温润,音韵不绝,句度流美”,强调“声韵皆有所主”。他提倡在弹琴时要“定神绝虑,情意专注”,演奏效果要达到潜移默化,教化育人的目的,使“正直勇敢者听之,则壮气益增;孝行节操者听之,则中情感伤;贫乏孤苦者听之,则流涕纵横;便佞浮嚣者听之,则敛容庄谨。”

  薛易简对琴文化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,是非常显著的。

 

 

  十四、白居易

白居易

  白居易(公元 772 年 — 公元 846 年) 字 乐天,号香 山 居士,唐代诗人,祖籍太原,出生于新郑(河南)东郭村。白居易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”,   好诗酒,喜弹琴,晚年官至太子少傅,谥号“文”,世称白傅、白文公。

  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,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,诗歌合为事而作,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的诗作,对后世颇有影响,与李白、杜甫并论。

  白居易是风流才子,本人亦为琴家。不仅是弹琴,他的琴诗也非常优秀。如《听幽兰》、《琴酒》、《船夜援琴》、《清夜琴兴》、《废琴》、《夜琴》等,都脍炙人口。他喜爱古琴的岑寂之音、静远之境,所谓:“鸟栖鱼不动,夜月照江深。身外都无事,舟中只有琴。七弦为益友,两耳是知音。心静声即淡,其间无古今。”同时,他对时人沉迷世俗,不喜传统雅乐的慨叹,也发人深省。所谓:“丝桐合为琴,中有太古声。古调淡无味,不称今人情。玉徽光彩灭,朱弦尘土生。废弃来已久,遗音尚泠泠。不辞为君弹,纵弹人不听。何物使之然?羌笛与秦筝。”

 

 

  十五、柳宗元

柳宗元

  柳宗元(公元 773 年—公元 819 年)字子厚,唐代文学家、哲学家,唐宋八大家之一,祖籍河东(今山西省永济),后迁长安(今西安)。他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,并称韩柳。因为他是河东人,故人称柳河东。他临终时任柳州刺史,故又称柳柳州。他的哲学思想异于当时其他的思想家。他兼收儒、释、道、法思想,总是以折衷的方法调和各家学说。他文学著作颇丰,涉及诗歌、辞赋、散文、游记、寓言、小说、杂文以及文学理论各个方面,在文坛影响巨大。

  柳宗元不仅是文学家和哲学家,同时亦为琴家,曾作琴曲《 欸 乃》。其曲是根据他的《渔翁》诗意所作,所谓:“渔翁夜傍西岩宿, 晓汲清湘燃楚竹。烟销日出不见人, 欸 乃一声山水绿。回看云际下中流,岩上无心云相逐。”

  另外,古琴形制中的“霹雳式”,又称为“柳子厚霹雳式”。

霹雳式琴

 

 

  十六、陆龟蒙

陆龟蒙

  陆龟蒙( ?-- 公元 881 年) 字鲁望,别号天随子、江湖散人、甫里先生,晚唐农学家, 江苏吴江人,曾任湖州、苏州刺史幕僚,后隐居松江甫里。陆龟蒙所著的《耒耜经》是中国晚唐记述江南地区农具的专著。陆龟蒙与皮日休为友,世称“皮陆”。

  陆龟蒙亦为琴家。他与皮日休夜游松江时,见到渔人醉歌的潇洒,于是和皮日休共同创作了琴曲《醉渔唱晚》。《醉渔唱晚》 有笑傲烟云,醉乡酣美之意境,与《离骚》独醒之意味有同趣之妙。所谓“明月太虚同一照,浮家泛宅忌昏晓。醉眼冷看朝市闹。烟波老,谁能惹得闲烦恼。”

 

 

  十七、皮日休

  皮日休(公元 834 年 — 公元 883 年 ) 字袭美,一字逸少,唐代诗人,襄阳竟陵人(今属湖北天门市)人,居鹿门山,自号鹿门子,又号闲气布衣、醉吟先生。

  皮日休亦为琴家,与陆龟蒙是好友。他与陆龟蒙夜游松江时,见到渔人醉歌的潇洒,于是和陆龟蒙共同创作了琴曲《醉渔唱晚》。《醉渔唱晚》 有笑傲烟云,醉乡酣美之意境,与《离骚》独醒之意味有同趣之妙。所谓“明月太虚同一照,浮家泛宅忌昏晓。醉眼冷看朝市闹。烟波老,谁能惹得闲烦恼。”

 

 

  十八、陈康士

  陈康士(公元九世纪后半叶) 字安道,晚唐琴家。他师从于东岳道士梅复元。他强调“虽因师启声,后乃自悟。”指出“自元和、长庆以来,前辈得名之士,多不明于调韵,或手达者伤于流俗,声达者患于直置,皆止师传,不从心得。”批评当时的琴家只知照搬老师的传授,没有自己的心得体会,故不得琴中之味。

  陈康士辑《琴书正声》十卷,其中包括《蔡氏五弄》等八十余首琴曲,又撰《琴调》十七卷,《琴谱记》一卷、《楚调五章》一卷,和《离骚》谱一卷。对晚唐琴学的发展起到很大的作用。

 

 

  十九、陈拙

  陈拙(公元十世纪初前后)字大巧,长安人,晚唐琴家。

  陈拙曾对琴曲的节奏做过精辟的论述,所谓“前缓后急者,妙曲之分布也。或中急而后缓者,节奏之停歇也。疾打之声,齐于破竹。缓挑之韵,穆若生风。亦有声正厉而遽止,响已绝而意存者。”

  陈拙著 《大唐正声新征琴谱》、《琴籍》、《琴法数勾剔谱》等,都是当时的重要琴著。

 

 

  二十、潘廷坚

  潘廷坚,唐代琴家,曾作琴曲《捣衣》,写戍边将士之妻,孤独等待丈夫归来,感秋风而捣衣,对明月而徘徊,伤鱼雁之杳然,悲羁旅之寥落,虽怨而不怒,是一首很有特点的琴曲。

 

第五章 五代宋元
第六章 明清两朝
第七章 现代琴坛